English

《魂兮归来,张爱玲》一文补正

1999-07-2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赵国忠 我有话说

近日,读到老作家周黎庵先生的《魂兮归来,张爱玲》一文(见1999年2月出版的《葑溪寻梦》一书),文中记叙了张爱玲1942年由港返沪的经过,也对其家世进行了考证,这对人们更好的了解、研究张爱玲都不乏参考价值。但也应该指出,该文是周先生晚年的回忆文章,由于他年事已高,一些史事又经过了半个多世纪,因而不免存在记忆之误。现我根据掌握的材料,作些补正。

周先生文中有段这样写道:

张爱玲给我的文稿记得是谈服装裁制和西洋人看京戏的。要是像沈从文那种谈古代服饰的倒很适于接受,可惜她谈的是她本人设计的现代服装,殊不合我编辑杂志的格调;但为了柳存仁殷殷致意的介绍,只好用小字放在刊物的末尾发表。她对此大概很为不满,以后便不再来稿而转向柯灵和周瘦鹃编辑的刊物投稿,便如鱼得水,顿时轰动上海;不过她在上海发表的处女作,则确是那篇谈服装的近二千字短文。我和她仅此一面,以后虽同在上海,却未再有晤面的机会,算来已是五十多年前的旧事了。

张爱玲回沪的1942年,周黎庵正主编《古今》杂志,该杂志主要登载文史掌故、清谈小品。张爱玲拿来的谈服装裁制和西洋人看京戏的文稿,指的就是1943年11月在《古今》34期上刊登的《洋人看京戏及其它》和同年12月36期上的《更衣记》。周先生说《更衣记》不合他编辑杂志的格调,只好用小字放在刊物末尾发表,这是周先生记错了。《更衣记》不是用小字发表的,用小字发表的倒是《洋人看京戏及其它》。至于这是否引起张爱玲的不满,我们不得而知,张爱玲在她的文章中均没提过此事。但确实是她掷下二文后,从此不在《古今》发表文章了。

另外,早在《古今》刊登这二文之前,她就于1943年4月、5月在周瘦鹃主编的《紫罗兰》一期、二期上连载了《沉香屑———第一炉香》与《第二炉香》。周瘦鹃还在第二期的卷头语《写在(紫罗兰)前头》中,讲述了张爱玲投稿的经过,并向读者推荐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坛新秀。柯灵当时刚刚接编《万象》杂志,某日偶翻《紫罗兰》,“奇迹似的发现了《沉香屑———第一炉香》”(《遥寄张爱玲》),他想找张爱玲为自己的刊物写稿,甚至想让鸳鸯蝴蝶派的周瘦鹃作介绍,但总感到不便。不料张爱玲竟自己找上门来,她给柯灵带来了小说《心经》,这篇作品于1943年8月、9月分两次登在《万象》的二期、三期上。张爱玲是幸运的,这位颇具才华的文坛新人得到了柯灵、周瘦鹃这些资深编辑的赏识,柯、周二人也极力向外推荐她。但客观地说,张爱玲在《紫罗兰》、《万象》上发表的作品,当时影响并不很大,真正使她轰动十里洋场的,是在袁殊任社长,吴诚之任主编的《杂志》上发表的《倾城之恋》。这部小说1943年9月、10月在《杂志》的11卷6期、7期连载后,顿时引起轰动,一跃使张爱玲成为当时上海滩最为走红的作家。不久还被改编为四幕八场话剧,在上海的戏院连演数十场,大获成功。自《倾城之恋》始,张爱玲的作品大多在《杂志》上发表,《杂志》甚至成了她发表文章的一块固定阵地。当然她在苏青主编的《天地》上也发表了不少。

《沉香屑》、《心经》、《倾城之恋》三文,从发表的时间看,均早于《更衣记》,因而周先生所说的《更衣记》是在上海发表的处女作显然不确。那么张爱玲的处女作是哪篇呢?这就是1940年8月刊于《西风》杂志上的《天才梦》。她在晚年还写过《忆〈西风〉》一文忆及此事。至于英文的最早作品,今已被现代文学研究家陈子善发现,那是1932年登在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《风藻》总第12期上的《不幸的她》。那年张爱玲也就11岁,可谓早慧。

上面谈了读《魂系归来,张爱玲》一文的一点看法,如有不当之处,欢迎周先生及读者批评指正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